長江中游城市群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在我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長江中游城市群四省會城市加快推動創新資源流動、產業發展協作、基礎設施聯通、社會事業聯合、生態環境保護,下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
“乘坐高鐵或動車往來四市更加便捷”、組建協同創新聯盟、共同建設誠信城市、公積金異地貸款……地處中國腹地、長江中游的武漢、長沙、合肥、南昌四市正快速邁向區域一體化。
中游暢則長江暢,中部活則全國活。中游、中部,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決定了贛鄂湘皖四省會城市的重要地位。以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帶為主體的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勢頭強勁,有望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極。
爭當“排頭兵”
去年底,《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正式發布,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勾勒出藍圖。
其中,在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中,明確武漢擔負引領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的重任。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國土面積約31.7萬平方公里,擁有人口超過1.2億人,分別約占全國的3.3%、8.8%。
長江中游城市群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全方位深化改革開放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區域,在我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長江中游城市群四省會城市是核心,2018年武漢地區生產總值達1.48萬億元,長沙為1.1萬億元,合肥為7822.9億元,南昌為5274.67億元。
“武漢、長沙、南昌、合肥四省會城市應結成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爭當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排頭兵,助推長江中游城市群加快邁向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焙笔∥睍?、武漢市委書記馬國強提出,共同完善協同發展思路與路徑,再策劃一批具有標志性的重點工程、重點項目、重點舉措;共同打造共抓長江大保護典范;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產業創新走廊;攜手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現在,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合作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從基礎設施加速連通,放管服改革創新推進,到市場更加融通,資源流動順暢,相互投資增長,開放平臺共享等,合作的增加值越來越高?!焙鲜∥N?、長沙市委書記胡衡華說,這些成果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團結就是力量,合作才能共贏。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宋國權建議,四省會城市應加快推動創新資源大流動,加快推動產業發展大協作,加快推動基礎設施大聯通,加快推動社會事業大聯合,加快推動生態環境大保護。
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副司長張東強指出,長江中游城市群是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核心區域,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肩負著“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建設、中部崛起等重要使命,國家寄予厚望。
近年來,四省會城市合作解決了許多單一城市依靠自身不能解決的難點和問題,也積累了很多成功經驗,為中國區域合作探索了新路徑,提供了示范。
跳好“集體舞”
日前,武漢市江夏區湖泗鎮何堰村農民祝又珠在湖南省直中醫醫院病愈出院。辦理出院手續時,她順利拿到了報銷款,實現了新農合跨省即時結算。
武漢江夏區在湖南株洲打工的農民有3000多人,祝又珠的兒子說:“以往老鄉們在株洲住院,都是等年底回老家過年時在家鄉的相關部門報銷。這次母親直接在當地醫院報銷,太方便了?!?/p>
新農合跨省結算外省就醫即時結算只是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合作的一個縮影。
共飲一江水,合作一體化。武漢市發改委主任許甫林告訴記者,從《武漢共識》到《長沙宣言》,再從《合肥綱要》到《南昌行動》,四省會城市圍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市場一體化、產業協同發展、生態文明共建、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深化開放合作”六大行動,正發揮重點合作項目的示范引領作用,下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
設施聯通,打通城市合作“腸梗阻”。道路通,百業興。長江中游城市群相繼打通了10余條高速公路“斷頭路”;省際公路聯網工程、武西高鐵、“645”深水航道整治等一批跨省陸路、水路交運項目得以協調推進。
市場融通,打破區域行政壁壘。四市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一體化大市場,在公共資源共享、信用體系共建、工商監管執法聯動、食品藥品安全、金融風險防范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其中,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區域)工商政務云平臺是全國第一個跨區域、跨省市的政務云項目,為加強四市市場監管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成功實施武漢至長沙遠程異地項目評標,這是繼武漢至合肥后,長江中游地區第二個跨省級區域協作,保持了在公共資源交易合作的全國領先地位。
民生為先,釋放城市合作紅利。四省會城市在公積金、教育、醫療、人社、文體、社會治理等民生領域繼續深化合作,成果豐碩。
產業協同,增強城市合作內生動力。四省會城市自長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聯盟成立后,通過城市間科學技術互通平臺,加快了科技成果轉化。目前,長沙、南昌、合肥3市在武漢投資注冊企業累計3300多家,武漢在3市投資注冊企業4493家。
生態優先,共同守護綠水青山。四省會城市攜手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大文章”,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規矩和導向,加快完善環保立法,強化污染治理,加大聯合執法,共同打造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
創新為引擎
按照國務院批復的《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要求湘鄂贛三省努力將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成為長江經濟帶重要支撐、全國經濟新增長極和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城市群。
創新,正是長江中游城市群打造全國經濟新增長極的關鍵詞。
自2013年2月23日四省會城市舉行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首屆會商會以來,4市建立了輪值主席會議召集制度,每年召開一次市際科技聯席會議,由四省會城市政府分管副市長率團參加,共同推進四省會城市科技實質性合作。
一年一會商,一年一攜手。近年來,武漢、長沙、合肥、南昌四中心城市合作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圍繞創新驅動,迎著世界科技新變革潮流,協作模式和機制不斷創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武漢以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信息技術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轉型重點。其中,武漢東湖高新區建立以創業服務業為特色,帶動武漢、輻射全國的科技服務業產業體系,助力“中國光谷”走向世界。
長沙主打產業園區發展,形成5個國家級開發區和9個省級園區。其中,長沙高新區以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契機,重點實施科技服務機構聚集工程、科技服務平臺提升工程、科技服務業態建設工程、科技服務生態系統形成工程。
南昌主要布局電子信息、航空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打造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合肥科技服務業發展較快,科技服務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大型儀器共享服務平臺、孵化器公共服務平臺、微電子芯片測試平臺等多個科技服務平臺搭建日趨完善。
去年9月份,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第六屆會商會在長沙召開。會上宣布,四城市將共同搭建政府主導、線上線下“長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務資源共享平臺”,形成長江中游城市群四省會城市科技服務業合作生態,工作平臺常態化,合作機制市場化;四城市將舉辦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成果展及對接會,一起服務長江中游城市群優勢產業鏈。